你看那天上!简直了。蔚蓝的天幕,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一下给撕开了,两头钢铁巨兽就那么从云层里钻了出来。一场追逐,不,说追逐都太客气了,这根本就是一场一边倒的猎杀。
那架歼-10S“猛龙”,小巧、精悍,像只盯死了猎物的猎豹,死死地就咬在前面那架大家伙——歼-11BS“应龙”的身后。后者那个挣扎啊,你能感觉到它的拼命,机翼下不断地喷出大把大把的干扰弹,天空中瞬间就炸开一团团烟花似的红外诱饵,刺眼,绚烂,但没用。这漫天的绚烂弹雨,根本救不了它的命。
在长春航空展的地面上,观众们可能只会发出一阵阵惊呼,觉得这表演太精彩了。可懂行的人都明白,这哪是表演,这简直就是一场公开的战术教学,剧本早就写好了。一旦被拖进这种近距离的缠斗里,笨重的“应龙”就跟陷入泥潭的大象一样,根本没有翻盘的可能。等待它的,就只有一个结局:被身后那条灵活得不像话的“猛龙”用导弹撕成碎片。
这背后差的到底是什么?是几年的技术?还是一种思维方式?
“猛龙”这东西,从娘胎里就带着一股子狠劲儿。它是我们自己从一张白纸开始捣鼓出来的杰作,从根子上就跟以前的飞机不一样。你看它那个独特的布局,三角翼配上前面那一对小小的三角鸭翼,这叫近距耦合,听着玄乎,但你只要看一眼它刀锋一样凌厉的线条,就知道这玩意儿不好惹。这种设计,加上全权限的电传操作系统,让它变成了一架能读懂飞行员心思的飞机。飞行员的想法还没在脑子里过完,机体已经在0.2秒内做出了响应,几乎是人机合一。
座舱里更是另一个世界。老掉牙的仪表盘早就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,取而代之的是两块巨大的液晶屏,整个战场态势,动动指头就全出来了。它的雷达,那对“火眼金睛”,扫描范围轻松超过一百公里,想在它面前玩捉迷藏,基本没戏。尤其是换上了我们自己的“太行”发动机之后,这颗能迸发出13吨推力的心脏,能推着它用2.2马赫的速度把音障撞得粉碎。那个旱地拔葱式的垂直爬升,简直成了它的招牌动作,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。
再看“应龙”,歼-11BS。它可是名门之后,脱胎于大名鼎鼎的苏-27家族,是个不折不扣的空中堡垒。机身修长,超过21米,两台涡扇发动机孔武有力。它最大的本事就是飞得远、带得多。接近4000公里的航程,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能从北京一口气飞到南海,在那边搅和一圈再杀个回马枪。8吨的载弹量,12个武器挂点,PL-15超远程导弹、鹰击-91反辐射导弹……一股脑都能挂上,说它是个飞行的“武库机”一点都不过分。
可战场这东西,从来不按块头大小排座次。歼-11BS的战术哲学,就是“拒敌于千里之外”,用自己看得远的雷达和打得远的导弹,在对手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解决战斗。它就像个古代的重甲骑士,手持长枪,隔着老远冲锋陷阵,那是真威风。
但问题是,万一被人摸到身边了呢?一旦被歼-10S这种敏捷的刺客突入到3公里内的格斗圈,整个战局就瞬间颠倒了。重型战斗机巨大的转弯半径,在那一刻就从优势变成了致命的棺材板。
在一些流出来的对抗视频里,那种画面简直让人窒息。“猛龙”能做出高达70度的大仰角,猛地一下急转,机腹几乎是擦着“应龙”的垂尾切进内圈,死死地占据了它最脆弱的尾后半球。那一刻,任凭“应龙”怎么翻滚,怎么疯狂地倾泻干扰弹,都甩不掉那个牢牢套住自己的机炮锁定环。你能想象驾驶舱里的绝望吗?前舱的飞行员拼了老命在拉杆,后舱的武器官听着雷达告警尖锐的嘶鸣,除了眼睁睁看着,分神应对那来自后方的死亡凝视,他什么也做不了。
这种压迫感,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无数次近乎实战的对抗练出来的。这些年的“红蓝对抗”,强度早就拉满了。飞行员们常常是刚跳下飞机,满头大汗都来不及擦,就一头冲进讲评室复盘。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“被击落”,气得把头盔往地上一摔,吼上一句“再打一次!”,这在训练场上都成了常态。
如果说航展上还有编排的成分,那高原雪山,才是真正的考场。那地方空气稀薄,对发动机是天大的考验。歼-11BS的发动机推力衰减问题,在高原上被无限放大,整架飞机都变得迟钝起来。而歼-10S的“太行”呢?靠着先进的数字电传系统精准控制,就算在5000米的海拔,照样能轻松拉出9个G的极限过载。
有飞行员讲过一次在雪山突防的经历。他们开着重型机,为了躲雷达,只能降低高度贴着山沟飞,飞得小心翼翼,动作都不敢做大。结果呢?眼睁睁看着当对手的歼-10S,灵活得像只山鹰,利用山谷地形玩了个惊险的“跳崖规避”,一眨眼就消失在山脊线后面,雷达上光点瞬间消失,连个鬼影都找不着了。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差距,在实战里,就是生与死的距离。
说到底,这场双龙之争,已经不是两架飞机的性能对比了,而是两种作战体系的碰撞。歼-11BS代表的,是“平台中心战”思想的顶峰,强调单架飞机的强大,靠自己的雷达和火力去解决问题,这是从苏-30MKK那里继承来的战场哲学。它就是一个单挑能力极强的重装骑士。
可歼-10S和它的升级版歼-10C,玩的是另一套。它们是“信息中心战”的产物。飞机本身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战斗单位,而是整个作战网络里的一个节点。飞行员通过高速数据链,能看到预警机、地面雷达甚至其他队友传过来的战场信息。它可以玩“A射B导”,预警机发现了目标,它在最有利的位置发射导弹就行。现在的战争,早就不流行单挑了。
东部战区搞跨昼夜对抗的时候,歼-10C更是把这个理念发挥到了极致。它的雷达、光电和电子战系统高度融合,甚至能精确算出对方干扰源在哪个位置。一个被“击落”的老飞行员,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苦笑:“这家伙的相控阵雷达,连我在哪儿开干扰它都知道!”
夕阳的光把跑道染成了一片金色。结束对抗的两架战机拖着长长的航迹,缓缓降落。歼-10S的座舱里,飞行员摘下头盔,抹了一把额头的汗,眼神里还带着刚才的杀气,雷达显示屏上似乎还残留着那个锁定的红色三角。而在歼-11BS的后舱,武器官正紧张地回放着数据,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每一个参数,想要找出下一次能摆脱锁定的那零点几秒的机会。
胜负,从来都不是终点。塔台的无线电里,已经传来了新的指令:“明日对抗,高度差1000米,设置电磁干扰环境。”远处,地勤人员已经推着导弹挂车,跑向了刚刚停稳的战机。对于这支军队而言,每一次对抗的结束,都只是下一次战斗的开始。那片被航迹反复划破的长空,才是他们永恒的演兵场。
东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