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脾肾两虚,少阳不利证
主症:倦怠乏力,气短懒言,食少纳呆,或伴恶心,腰酸膝软,口干,口苦,或有下肢浮肿,舌质淡红,脉弦细弱。
治法:健脾补肾,和解少阳。
方剂:小柴胡汤、四君子汤、六味地黄汤化裁。
柴胡12g,黄芩12g,半夏10g,太子参20g,白术12g,土茯苓30g,熟地黄15g,山药12g,山茱萸10g,泽泻12g,仙灵脾20g,丹参15g。
加减:若脾气虚明显者,加黄芪;脾虚湿困者,可加制苍术、佩兰、草果仁;脾虚便溏者,加炒扁豆、炒芡实,也可合用理中汤;便干者,加制大黄;浊毒偏盛者,加六月雪、桃仁、半边莲。若脾肾阳虚,水肿明显者,可加葫芦巴、熟附子、车前草。
2.阴阳两虚,浊毒留蓄证
主症:精神萎靡,极度乏力,头晕眼花,腰酸膝软,口干咽燥,恶心呕吐,大便干,下肢或全身浮肿,肌肤甲错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沉细。
治法:温肾助阴,泄浊排毒。
方剂:肾气丸合大黄附子汤加减。
桂枝6 g ,,熟附子10g(先煎),生地黄15g,山药12g,山茱萸12g,泽泻12g,牡丹皮10g,土茯苓30g,制大黄6g,仙灵脾15g,丹参30g,佩兰10g。
加减:若湿浊明显,恶心呕吐,纳呆腹胀者,可合小半夏加茯苓汤,也可先用半夏泻心汤加减;水肿明显者,可合五苓散;水气凌心,心悸胸闷者,可用真武汤加减;合并胸水,可加葶苈大枣泻肺汤;若血瘀明显,可合下瘀血汤。
3.肾络瘀滞证
主症:疲乏无力,下肢轻度浮肿,面色晦暗,或有腰痛,肌肤甲错,肢体麻木,女子月经延期或经闭,舌质偏暗或紫暗,或有瘀点瘀斑,脉细涩。
治法:和络泄浊。
方剂:当归芍药散合下瘀血汤加减。
当归12g,白芍15g,川芎12g,土茯苓30g,泽泻12g,白术12g,制大黄10g,桃仁10g,黄芪15g。
加减:肾元不足者,加菟丝子,仙灵脾;瘀水同病,水肿明显者,可加泽兰,葫芦巴;久病瘀滞,难以取效者,可加廑虫,水蛭。
4.湿浊中阻证
主症:尿毒症以消化道症状为主,胸脘胀闷,恶心呕吐,纳食不进,口中粘腻,大便不爽,舌苔薄腻,脉细。
治法:通腑泄浊,和胃降逆。
方剂:大黄甘草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。
生大黄9g,姜半夏10g,黄芩10g,黄连6g,党参12g,紫苏10g,砂仁6g,炙甘草6g,生姜3片。
湿浊较重,舌苔白腻者,加制苍术、白术、佩兰、芦根;小便量少者,加泽泻、车前子等。呕恶频繁者,可合旋覆代赭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东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