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军总司令密汇250万救父,莫斯科的病房里没有硝烟
莫斯科的一间高级病房里,气氛安静得有些不太寻常。一个86岁的老人,斯坦尼斯拉夫·普罗科菲耶维奇,正躺在病床上,虽然还得坐着轮椅,但气色一天天好起来。医生们尽心尽力,毕竟这笔治疗费用给得相当痛快。
谁能想到,支付这笔钱的人,正是此刻在战场上指挥乌克兰大军,与俄罗斯军队殊死搏斗的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,亚历山大·西尔斯基。你说这事儿,上哪儿说理去?
今年六月,老爷子感染新冠后,脑部的老毛病急剧恶化,情况一度非常危急。远在基辅指挥千军万马的西尔斯基,听闻消息后心急如焚。战场上的他是铁血将军,可面对病危的父亲,他也只是一个儿子。
一笔大约250万卢布的款项,就这样悄无声息地,越过了炮火连天的边境线,汇入了莫斯科的医院账户。这笔钱,在炮弹横飞的当下,显得那么超现实。它买不来胜利,却能为一个生命争取时间。
医生的预测很乐观,说再过几天,老爷子就能出院,回到他位于弗拉基米尔市的家里休养。弗拉基米尔,那可是俄罗斯历史文化名城,金环古都之一,一个充满了浓厚“俄罗斯味儿”的地方。
这恰恰是整个故事里最拧巴、最让人唏嘘的地方。西尔斯基,这个乌克兰军队的最高指挥官,他压根就不是乌克兰人。他生在俄罗斯,长在俄罗斯,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族人。他的故乡,就在弗拉基米尔州。
他的人生前半段,轨迹和一个标准的苏联军官没什么两样。他毕业于莫斯科高等军事指挥学校,这可是苏军的“将帅摇篮”。当年的他,穿着笔挺的军装,和无数同窗好友一起,在红场上接受检阅,梦想着保卫那个强大的红色帝国。
谁又能料到,几十年后,帝国轰然倒塌,曾经的同窗好友,如今隔着战壕相互瞄准。当年教他们同一套战术的教官,恐怕做梦也想不到,自己的得意门生们,会在乌克兰的黑土地上,用他教的本事,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。历史这东西,有时候真就这么不讲道理。
苏联解体后,西尔斯基留在了乌克兰。他从一名普通军官做起,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。他选择了他的事业,选择了他的新国家。但他的根,他的家人,都留在了俄罗斯。
他的父母,他的兄弟,都生活在弗拉基米尔。他们和千千万万的俄罗斯普通家庭一样,会庆祝5月9日的胜利日,会去东正教堂祈祷。他们的立场,是站在克里姆林宫那一边的。
这种家庭内部的撕裂,在这次战争中,绝非个例。多少家庭,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,父子反目,兄弟成仇。电话两头,曾经最亲密的人,如今只剩下意识形态的争吵和无法逾越的鸿沟。
西尔斯基与家人的关系,据说早已疏远。政治上的巨大分歧,让亲情变得异常尴尬和脆弱。可血脉这东西,又岂是说断就能断的?
当父亲生命垂危的消息传来,所有的主义、所有的立场,在那一刻似乎都暂时退居幕后。他首先是一个儿子,然后才是一个将军。这笔汇款,或许是他作为儿子,能为父亲做的最后一件事。
这件事被俄罗斯的电报频道“SHOT”捅出来,无疑是想在舆论上做文章,凸显这场冲突的荒诞性。你看,你们的将军,自己都是个俄罗斯人,他的家人都需要我们来拯救。
但抛开这些宣传层面的东西,我们看到的,却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家庭悲剧。一个儿子,在为他的国家浴血奋战,对抗他出生的故土;而他的父亲,却在他的“敌国”首都,靠着他从前线“挣”来的钱,延续着生命。
这背后没有赢家。西尔斯基救了父亲的命,却无法弥合家庭的裂痕。他的父母,恐怕也无法理解,自己的儿子为何会成为“祖国的敌人”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总会碾碎一些东西。有时候是城市,有时候是生命,更多的时候,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,却维系着人类情感的纽带。
说到底,这250万卢布,买到的是一个儿子的心安,却买不回一个完整的家,更无法让时空倒流,回到那个大家还是一家人的年代。莫斯科病房里的这份短暂安宁,与乌克兰战场上的炮火连天,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真实、也最残酷的写照。
东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